东西问丨短评:疫情下的春天:云生活不敌面对面?
(东西问)短评:疫情下的春天:云生活不敌面对面?
中新社北京3月20日电 题:疫情下的春天:云生活不敌面对面?
作者 徐雪莹
当前,新冠疫情第四波流行高峰席卷全球,中国本土疫情防控局势收紧。疫情下的第三个春分也已来临。
春日的轮廓愈清晰,人们对线下交往的渴望似乎就越强烈?!拔仪反禾煲淮温眯小薄耙咔榻崾鸵黄鹑ヂ糜伟伞?,类似的追忆与憧憬在社交平台层现。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回归“正?!鄙畹南蛲欠裾橹ち司呱斫煌牟豢商娲??
所谓具身交往,即言语、表情、动作等实时可见的面对面交往。虽然疫情几乎使线下活动上“云”成为常态,但一提到出游这类具身交往实践,多数人的反应仍是“回归正?!??;谎灾?,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有人说,疫情偷走了这两年,从2020年到2022年一晃而逝;也有人认为,疫情为社会按下“暂停键”,让更多人体验到“从前慢”??此泼艿谋硐蟊澈?,是疫情下的时间愈加碎片化了。
为阻断病毒传播,减少人员流动成为重要防疫举措。线上办公、直播带货、互联网医疗等成为物理交互形式的替代手段。赛博空间蒸蒸日上,打造出虚实交融的交往场域。而新的交往互动方式不仅影响全球观点互鉴,也重塑了社会系统。
当病毒中断各地区之间的地理纽带,数据让世界重连。各地媒体汇成全球抗疫日志的数码档案,讯息从单个节点辐散四面八方。然而,依托各种技术及平台的中介化交往,是打造了包罗全球的“想象的共同体”、理性探讨的公共领域,还是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观点极化、言语攻讦?
虚拟空间虽为线下渠道滞塞提供了弥补,但无法解决植根于多重社会因素的东西方文化误读、偏见。传播中身体的缺席,似乎注定折损情感的表达。说者掩盖、听者误解时有发生。面对新冠疫情,各国本应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全球卫生治理新秩序。但仍有个别国家将网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斗争新战场,制造“信息疫情”,煽动民粹主义,加剧政治对立。
对社会系统而言,当虚拟平台基础设施化,便开始重塑社会系统运作方式,侵蚀个体的时间支配权。原因在于,将线下实体场景嫁接于虚拟的线上空间,势必需要连接二者的纽带,即时连接、实时定位等功能应运而生。然而其发挥效用时,也让用户裸露在数字监控中,模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像外卖员群体一度为算法系统所困,从社会人窄化为系统人。
疫情环境下,现实-虚拟空间格局的转变影响了个体对时间的感知。工作与生活相融,交往从面对面到云空间,体力与思维活动穿插……二十四小时被切割成碎片式的“点状时间”。由此,时间的线性流动特征不再分明,呈现出时而加速、时而减缓、因人而异的液态特质。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另一方面,人体也成为媒介的延伸,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回归”正常生活的向往正验证了“身体”对于社会交往的必要。虚拟世界的社会关系、情感寄托终究是现实的映射。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接受《纽约时报》访谈时提及,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而非替代,至少短期内如此。
当长期隔离于具身交往实践,人们会怀念过去,也会企盼面对面的回归。未来,元宇宙等虚拟空间或许是道路之一,但春日踏青、赏樱的小径何尝不具热闹光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