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7日电 《瞭望》周刊刊载文章称,针对中国退休人口渐增、社会保障不堪重负、提前退休加剧的趋势,有部分学者提出中国应借鉴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提高劳动者退休年龄的做法来缓解社会保障面临的压力。相关专家认为,当前的要务是减少种种不规范的“提前退休”政策,降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而在一些特殊领域,则可以把“退休”年龄标准柔性化,让人们更好地安排自己的一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唐钧认为,提高退休年龄,是西方国家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而提出的办法。而老龄化在中国并没有人们想像中的那样可怕。首先,中国劳动力人口基数很大,劳动力绝对数量不少,哪怕到了预计中的2015年~2020年劳动力人口减幅最大的时期,中国的劳动力也不会少于7.5亿,到那时也不一定有必要实行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其次,只要我们着力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较少的年轻人其实是可以承担起抚养老人的责任的。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强调老龄化的威胁。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指出,对于提高退休年龄要区别看待。从总体上提高劳动者的退休年龄是不现实的,尤其在中国现今普通工种初级劳动力为就业主体的情况下。但是针对某些适当行业从业者,例如党政机关公务员,某些特殊的人才,如高科技人才,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柔性的退休政策,设立一个退休年龄的区间,相应地提高他们的退休年龄。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和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生认为,解决提前退休所带来的问题的根本之道其实在于:改变刚性的政策规定,逐渐淡化“退休年龄”这一概念,不再明确规定某一年龄为退休的期限。在政策和实践中将“什么时候不工作”同“领取养老金时间”分开,个人选择工作、学习或是休息的时间,而国家只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规定清楚原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的人群和新的制度下覆盖的人群。这样,不但能解决诸如养老金缴费中断后又再继续等现在社会保障中比较难解决的实际操作问题,更有利于我们形成一个工作与学习相互交叉、补充、促进的学习型社会。(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