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日电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10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的第三季度经济观察报告会上,该中心平新乔教授抛出的一份报告,颠覆了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对称的论调。
根据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王小广的研究,1994年至2005年期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2%,地方各级政府平均为48%,而同时期中央所承担的事权平均在30%左右,地方则达到70%左右。所以,通常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在财权逐步减少的总体趋势下,事权并没有相应减少,出现了严重不对称。
平新乔评价说,“地方政府总体说来没有‘哭穷’的理由。问题在于,地方政府该有的财政收入没有拿到,不该有的财政收入可能自己悄悄发展起来了;该花的钱没有花,而不该由地方政府花的钱却大笔花出去了!
这份名为《中国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趋势与公共管理成本》报告指出,2004年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就已达到3万亿,已占到GDP的19%,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公共事业的支出。
地方财政缺钱的说法盛行主要是因为过去计算的地方政府收入,没有考虑预算外的合法小金库。
所谓地方政府小金库,是指卖地,以及以行政性收费为主的收入。根据报告计算,上述两项的预算外收入,在2004年就分别达到6150亿元、4323亿元。再加上中央转移给地方的收入8000亿元(估算),以及预算内的财政收入11893.37亿元,2004年全年地方政府的可支配总财力达到30367亿元,占到当年GDP总量的22%。如果考虑普查调整后的GDP总量,也占到19%。
但是,平新乔同时指出,地方政府收入的狂涨,并不意味着教育、医疗、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公共产品建设支出的增加。相反,大量的预算外收入被用于行政开销,修高速公路,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地方政府预算外财政收入,即行政事业收费、政府基金收入就有4699.18亿元,这之中的3133.8亿元就直接作为“行政事业支出”而花掉了。而全国行政开支中,56%是通过“预算外”方式花出去,在地方政府的行政开支中,58.9%是通过“预算外”方式花掉的。
报告由此指出,不能脱离基本的国力(GDP水平)、人民的承受力(人均财政开支)与总体财力(全部财政支出量)来谈地方政府的财政规模。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水平下,如果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已经占到本地GDP的21%-22%,如果人均财政支出的省均值已经在过去10年中上升了3.7倍,如果全部预算内支出的3/4是由地方政府花掉的,如果地方政府还有1万多亿元预算外收入和土地财政收入,那么,还讲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称”,还努力要中央多转移一些资源给地方,还强调地方政府财权不够,这至少是超越了客观可行性。(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