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CPI(消费价格指数)是由于粮价上涨引起的,粮价是整个物价上涨的源泉,是通货由紧缩走向通胀的主要因素。这在逻辑上和货币学上是说不通的,给人们的感觉是CPI由CPI引起,这等于说价格是由价格引起的,这恰恰是历史观念和传统看法。
现在许多人都认为粮价上涨太高,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危险,因此要进行宏观干预。我认为当前的粮食及食品价格上涨不是引起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呢?粮价上涨有很多因素决定,第一是供给,第二有货币现象,第三是心理预期。去年以来粮食价格上涨有两个奇怪的现象,一个是去年发生减产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了,而没有减产甚至增产的农产品价格也上涨了;另一个是与粮食有关的下游产品上涨,与粮食无关的产品也上涨,这怎么解释。我认为当前粮价上涨并不是政府对三农问题过分关注引起的。目前粮价上涨确实有供给量下降的因素起作用,在货币供给量既定的情况下,粮食供给总量减少,会引起以粮食为主的商品价格结构性上涨。但是,当前由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粮价上涨压力要远远大于供给因素。目前,包括国家和农民库存粮食在内,再考虑夏粮、早稻、秋粮生产和进口形势,粮食供求是平衡有余的。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粮价上涨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理预期,心理预期造成社会用粮企业搞“仓鼠搬家”,从大粮库搬到小粮库,从小粮库搬到工厂,但社会总库存量没有变化,而是库存的地方变化了,造成了粮价上涨,同时心理预期还使城乡居民由家中不存或少存粮转向多存粮,造成粮食需求势头过旺,供给紧张。
还有,当前粮价上涨还是一种货币溢出现象。目前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同以前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收购价格都是由政府来决定,一般情况是政府先决定调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然后再来增发货币,这样常常是粮价大幅度提高了,通货膨胀也爆发了;而现在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收购价格都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此时不是粮价上涨了要增加货币投放量,而是货币投放首先增加了,尔后拉动粮价上扬。进入2003年以后,中国货币总供给量明显偏多,贷款量增长也偏快,由此导致流通中的货币投放量与基本生活品特别是食品的比例关系失调,最终引起价格上涨。例如,去年1-12月份中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了19.6%,同比加快了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余额增加了36216亿元;M1同比增长了18.7%,同比加快了1.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余额增加了13236亿元;M0同比增长了14.3%,同比加快了4.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余额增加了2468亿元。今年1-4月份中国广义货币M2同比又增长了19.1%,M1同比增长了20%,M0同比增长了14%。很显然,货币投放高于GDP增长速度与消费品价格速度之和的一倍,必然会使货币沿着商品供求链条,通过投资和中间产业向最终产成品特别是食品传递,最终推进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上涨。因此,当货币投放量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时,对于农产品来说,不管是增产还是丰产的其价格都将上涨。不过,凡是减产的和需求弹性较低的农产品价格上扬幅度都较大,反之亦然。由此可见,货币供给增加是粮食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必须注意到,货币投放量大幅度增加不但会引起粮价上涨,而且还会造成其它商品价格上涨。从货币投放与商品的对应关系讲,货币投放是CPI变动的源泉,CPI是货币投放的结果。是货币投放过量引起商品价格特别是需求弹性低的商品价格上涨,既通货膨胀,简单地认为粮价上涨引起了物价上涨是缺乏经济学常识的。只能说在CPI结构中,农产品以及粮食价格占有较大的比重。
总之,我认为在市场上,以粮食为主的商品价格结构性上涨没有必要过虑。而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货币发行过量,人们的通胀心理预期又超过了商品供给量,物价肯定会上涨,这恰恰不是粮价上涨引起物价上涨。而是心理预期和货币发行超量造成粮价以及整个物价上涨。另外,我还以为,到今年8月份中国粮食价格虽然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1.8%,但粮食价格总体水平仍然未达到1997年的价格水平,是属于恢复上涨的范围。当前,粮食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自1997年以来,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5%,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25.9%,前者增长幅度是后者的2.5倍,由此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2.47:1迅速扩大到3.23:1。在过去7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过程中,粮食价格持续下跌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面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让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都是有利的。
(稿件来源:《中国财经报》,作者马晓河,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