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制高点可谓决定今后人生的关键,而这段求职期充满了紧张和艰辛,需要经历无数的笔试、面试。在日华人在咬紧牙关度过艰难的大学生活后,必须过关斩将,才能在日本社会找到一席之地,获得自己的理想职业。
一般来说,日本大学生求职时间都比较早,他们往往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尽量多拿学分,然后从三年级开始就到各个公司去实习。他们频繁更换实习地点,期望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位。据有关调查显示,平均每名大学生要经过16家公司的笔试、面试等各种各样的考试,最后确定的公司平均每人仅2家。而落实到具体个人,则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条件好的可能会有多家公司抢著要,条件差的跑断腿也无人问津。
所以,很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分析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日本有各种各样的资格认证考试,有国际通用的和本国承认的,更多的则是行业认可的资格考试。这些资格就是求职的敲门砖。
尽管现在很多日本公司宣称他们不注重学生取得多少资格,重要的是在取得资格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但其实重视资格的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日本学生一进入大学就要开始考各种资格,最迟到大三时也要为资格而努力了。
日本的就业机制比较完善,找工作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自由应聘,二是通过学校推荐。学校声誉决定学生就业前途,一般名牌大学有很多著名大公司的推荐名额。理工科生大部分是通过推荐,基本不用自己找工作。
不过,女生就职的难度就比较大。各大企业在男女录取比例上严重失衡,一般来说女生录取比率在20%左右就算高了,很多行业连10%都不到。而且,女生被录取后大多从事事务性工作,发展空间很有限。而且,女生学历越高工作反而越难找。以名古屋大学为例,工学的男生基本上在4月份都能确定非常不错的企业,但大部分女生都要到8月左右才能勉强找到一份工作,并很难称心如意。
当然,毕业生也可以根据网络和报纸刊登的招聘广告直接与公司联络,或者向自己希望就职的公司发函索要公司简介,同时参加各个公司的说明会,耐心等待公司的考试通知。
除学校的就职指导部门外,毕业生还能从日本政府的相关就职指导部门得到各种免费的帮助和指导。比如说性格测试、职业适性检查,以及讲授自我分析和面试技巧等。
一般来说,要获得一家公司的录取,首先是提交个人资料,主要就是个人履历以及自我分析。在填写求职申请时注意推销自己,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闪光点。
其次是笔试。各个公司的考试形式不太一样,大致可分为语言和非语言、职业适性测试(心理测试)。也有很多公司选择与自己公司有关联的考题,比如说旅游公司可能考很多关于本国和世界人文地理的题目。
再次是面试,应对面试问题预先应有所准备。第一轮面试大多四五人一组,主考官级别较低,主要观察能否与你愉快合作;第二轮面试的主考官可能是科长、主任级别了,主要考察你能否胜任工作、是否服从指挥;最后一次面试就是部长级、甚至是社长级别的人做主考官了,他们是决定录取的关键。但据说个人喜好占很大的成分,因此最后面试落选的比例也很高。
在日本,应付就职考试之类的书籍、杂志汗牛充栋。因为通常日本公司面试考官的提问大多千篇一律,学生如何回答,在这些参考书中早有定论。如公司大多要你评价自己最大的长处和最大的短处,而那些书籍提供的答案会教你如何看似谦虚却能够巧妙宣传自己。例如,如果要说自己的短处,可说自己性格比较急躁、嘴没遮拦,一方面反映了你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一方面又可反衬出你性格的直率,不啻自我广告。如果是女孩、外国人的话,还可能遇到一些特殊的提问,例如嫁人以后是否辞职、将来是否准备回国等等。
一般进入公司后,日本大学生都会脚踏实地,从最底层干起,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好高骛远。但如果公司氛围不好、工作没有意思、加班多,他们也会辞职。据统计,因感觉工作不理想而在3年内辞职的大学生高达30%。
总而言之,毕业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首先要认清自我。因为,找不找得到工作是一回事,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另一回事。(摘自日本《中文导报》)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