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9日电 7月19日下午,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中国地震灾害预测与预报新闻发布会。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地震灾害预测预报情况。
阴朝民说,中国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建立了“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确立了“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三大战略要求,提出了到2020 年中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奋斗目标。
阴朝民说,1966年中国河北邢台地震后,中国开始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实践。40多年来,通过边观测、边研究、边实践,摸索出了长、中、短、临渐进式的地震综合预报思路,并对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做出了预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较为成功的地震预报。
目前,中国地震预报工作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管理的法律依据。1998年12月,中国政府颁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做出了不同的规定。预测意见由专家作出,而预报意见是要经过一定程序,由地震部门提出,报省以上人民政府风险决策,并由政府向社会发布。
阴朝民表示,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十五”期间,通过实施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中国建成了国家、省和市(县)三级管理的1200多个地震监测台站,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观测线路,建立了15000余个群众监测点,形成了多种学科相结合、固定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专群相结合的覆盖全国的地震观测网络,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大大提升了震后应急处置水平。目前,首都圈地区可以监测1.0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5-10分钟;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以监测1.5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10-15分钟;其他地区可以监测3.5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20-25分钟。
阴朝民同时指出,虽然中国地震监测台网已经具有一定的监测能力,但是对地壳深部的探测,依然处于“入地无门”的状态,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和地震发生规律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地震预报水平还将长期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我们目前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是,大多数地震还不能预报出来。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至今仍是世界科学难题,我们在进行预报探索的过程中,遭受的挫折远多于成功,地震预报的水平还很低。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由于发震区域构造的复杂性,震前没有出现大量典型的异常,我们没能做出预报,作为地震工作者,我们深感痛心和不安。
阴朝民表示,增强震害防御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关注民生的高度重视地震灾害的抗震设防,不断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我国建立了抗震设防标准,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提供了抗震设防依据。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福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组织实施了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的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还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地区抗震设防能力。(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