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条新闻引起我的注意。一是就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馒头国标”问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关人士表示,新近出台的关于小麦粉馒头的国家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新的馒头标准并非强制“圆”。(《中国经济网》1月4日)二是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在全国质检工作会上表示,今年将完成1万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使标准数量保持在3.1万个左右,解决标准缺失问题;完成9500多项长期未修订的国家标准的修订任务,全面解决标准老化问题。(《人民日报》1月4日)
虽然国家标准委有关人士的解释,让人明白了“馒头国标”只是一种参考标准,不要求强制执行,从而给了“方馒头”一条活路。但即便如此,仍然有理由怀疑,这样的标准是如何出台的呢?是否经过科学的验证和把关?一个部门居然要在一年之内制定1万项国家标准,还要完成9500多项国家标准的修订任务,这样的勇气虽然让人佩服,但能保证标准的质量吗?
国家出台有关商品的国家标准,目的在于引导相关行业提高产品质量,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导向的作用。制定相关商品的国家标准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有关部门的职责所在。但不能否认,每种商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一种商品的国家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科学论证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并非是一个可以批量生产的简单复制。一个部门如果在一年内完成1万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和9500多项国家标准的修订,意味着即使全年都不休息,每天也要完成近30项标准的制定和近30项标准的修订,这怎么可能?如此赶进度的结果,只能是标准的粗制滥造和质量下降,闹出一个又一个类似馒头国标这样的笑话。这样不仅不能对提高产品质量,引导相关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反而会由于标准的不科学、不合理而被市场和群众所抛弃,损害国家标准的权威性,最终对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认为当前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上,不是要赶进度,提什么“一年万项”之类的口号,而是要认真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孙瑞灼)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