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湖北宜都市市委书记宋文豹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洗脚也是种文化”,鼓励市民消费,拉动内需,发展第三产业。此话一出,立刻在与会者中引起争议。(4月14日《长江商报》)
从不同网站的网友跟帖来看,拍砖的要多于喝彩的。其间质疑的观点集中在两处,一是书记,二是洗脚。争论的焦点则集中在一处,书记可不可以在公开场合提倡洗脚?换一种说法,洗脚应不应该由书记提倡?在某些人心中,“洗脚”已经被扭曲为一种暧昧甚至准色情的符号,而在这一先入为主的有罪推定下,提倡“洗脚”的书记自然而然地被认定为不务正业甚至心怀叵测。
洗脚,可不可以作为一种正大光明的产业来提高就业拉动内需?陕西咸阳已经用他们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不可否认,在社会转型期的震荡中,在官民之间和贫富之间已经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条思想鸿沟。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预设语境下,人们思考问题往往不是从问题的本身出发,而是从问题所处的位置出发。以至于在同样的问题上,身处不同位置的人群可以得出迥然不同的看法和答案。
一个比较典型和极端的看法就是,“奥拓撞人是人民内部矛盾,宝马撞人是敌我矛盾”。对此,黑泽明在他的传世之作《罗生门》中,借用汉子的一段话给这种思维的异同做了一个精辟的注解:“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痹诖怂嘉墓苹笙,显而易见,断章取义、寻章摘句成了通用和惯常的手段。
于是,符号化、泡沫化、情绪化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潜流。既可以把某些人标签为“青天”,也可以把某些人定格为“汉奸”。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的好恶和大众的喧闹。在这条新闻中,宋文豹的原话是:市民出去坐下人力三轮车,吃些烤羊肉串,去洗脚房洗脚健身,内需就自然拉动了。而且,“说完,会场上笑成一片。”为什么要把“洗脚”单独拉出来拷问?恐怕这才是质疑声频起的真正原因所在。(叶志军)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