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博鳌论坛提及粮价、油价与房价,三价都是通货膨胀的基础指标,在承认通胀风险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严肃地提出一个议题,中国如何应对人为制造的通胀风险?
我们认为,通胀有人为制造的因素,并且通过国际市场传递到中国。这一认识基于以下两点事实:
一是美元疲弱,这使得以美元结算支付的任何产品的价格都在上涨。事实上只是名义上的上涨,如果换算成黄金等价格,则上涨不多;二是人为制造紧缺。以粮食为例,在油价停留在每桶几十美元的时候,美国率先提出适于生物能源概念,并且开始大规模试验,由此造成玉米价格大涨,而后蔓延至全球。我国卷入其中,玉米、红薯等价格大幅上涨,而后政府对于生物能源的普遍推广下达禁令。
认为粮食与能源价格将回落的想法过于乐观了。美元的定价权由美联储与发达国家掌握,粮食与能源的供需既有新兴市场推动的原因,也有美元疲弱时期大宗商品套利保值的原因。并且,世界通胀具有自我增强、自我实现的意识,随着此轮粮价上涨,从阿根廷到泰国等重要农产品出口国,纷纷对大米实行出口管制。我国也于去年年底对一些农产品实行了出口限制措施。
如果不夺回人民币定价权,不熟练掌握大宗商品价格的操作技巧,那么,我国将不得不一次次应对人为通胀现象,并且在以通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战争中,处于疲于应对的被动地位。中国积五年之力由政府统管的上万亿美元的外汇资产很有可能只要通过几次期货市场、资本市场的较量就输给了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
考虑到粮食对社会与经济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我国目前对于粮食的应对是内生性的,尽管国际粮价已达20年新高,但国内粮价相对稳定。这得益于粮食储备制度与对三农的大规模投入。
但是,目前能源方面的应对则不得要领。对于我国而言,最可忧虑的是丧失对能源金融和环境金融的控制权。我国以出口衬衫的血汗美元换取越来越高价的石油,付出巨大的代价谋求开拓能源供应,却遭遇到市场与法律的强大阻力,只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国的能源价格就上下波动。到现在为止,我国的石油战略与商业储备,我国的能源期货市场都处于蒙昧期,并且导致我国的垄断性能源企业发生估值体系急剧下挫,这直接造成了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威胁。
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一味加强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是得不偿失的。例如,顺应世界潮流,用美元和美元以外的货币与产油国结算,尝试用人民币结算,以免吊死在美元这一棵树;其次,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步伐,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市场的强势货币;第三,培育尽可能多的市场主体,开拓油源、建立石油储备,以免国有垄断企业成为国际市场被围猎的活靶子;第四,在能源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培育尽可能多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拥有定价权的石油期货市场。
□叶檀(上海 资深评论人)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