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七日电 题:宏观数据滚烫 央行扣响加息扳机
中新社记者 于晶波
近期内地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令调控空气凝结,不少舆论达成预期,中央紧缩性调控政策已是山雨欲来。
呼应市场预期,全国“两会”闭幕翌日,央行即亮出利率之剑:自十八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利率均上调二十七个基点。
央行选择此时亮剑实在“情理之中”。
本周国家统计局、央行及海关总署等部门出炉的多个重要统计数据显示:二月信贷增百分之十七点二,M1以百分之二十一的同比增幅创下近六年半以来的新高,流动性过剩有增无减;一、二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二月份中国贸易顺差亦大幅上升至二百三十七点六亿美元,为历史次高。
周五最新公布的一至二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亦为中央新一轮紧缩调控追加砝码。在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张永军看来,一至二月投资百分之二十三点四的增速高于预期,亦高于去年下半年月度统计数据,对紧缩政策的出台将起到强化作用。
如果将本周公布的数据叠加起来,观察者可能会得出一个令其警惕的结论:去年底已显现降温迹象的中国经济正面临新的反弹压力,投资、信贷、顺差——中国政府试图摆脱的“三过”阴云或已重新袭来。
过去的八个月中,中国已五次选择使用上调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抑制经济过热。但“马力”十足的中国经济列车并未在这种温和的货币调控工具下彻底放慢脚步,中国经济官员其实亦极为清楚,防止投资、信贷、顺差“三过”蔓延仍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进一步宏观调控渐失悬念之际,本周三和周五,加息预期下的沪指分别以下跌近六十点和二十多点来消化这个重大利空。
观察人士认为,与其他几种货币工具相比,医治投资、信贷、顺差过快增长此类“顽症”,加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选择。只有选择加息,才能遏制货币流动性泛滥等“三过”问题不会愈演愈烈,继而避免出现无法收拾的被动局面。
中国社科院金融专家彭兴韵认为,与去年两次加息相比,今年央行动作更为及时。由于CPI尚未触及百分之三的警戒线,调控当局更可掌握主动。而此次加息幅度亦较为温和,则更多表明当局的一种姿态——传递和宣示中央抑制经济过热的信号和决心。
一枚硬币总有两面,亦有学者认为,央行亮出加息之剑并非万事大吉,最新舆论认为美联储再度加息并不紧迫,因此中国选择加息,而美国利率维持不变,或会激发热钱涌进套利。因此,下一步为何动作,值得关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