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6日电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最新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均传递出宏观调控显效的信息:GDP、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有所回落,货币信贷增速高位趋稳。但是,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不可轻言调控已大功告成。今后一段时间,通过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银行过剩的流动性仍有必要。
正如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所言,投资与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尚不稳固。由于国际收支顺差突出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产生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的根源继续存在。
前三季度,中国人民币贷款增加2.76万亿元,已超过全年2.5万亿元的贷款目标。从三季度新增贷款结构看,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增速同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票据融资因盈利空间缩小而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表明银行放贷的冲动依然较大。
在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必然增加贷款。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完成重组和IPO,它们为盈利而放贷的动力可能会更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持续过快增长,新的过剩流动性仍在不断产生。1~9月,中国贸易顺差达1099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再加上资本项目顺差,导致外汇储备不断积累,外汇占款大幅增加。有消息说,9月份外汇占款逾3400亿元,比前几个月又有所上升。
如果不把流动性控制在适当水平,银行过度扩张贷款的压力会再度上升。由于我国企业的投资主要靠银行信贷支持,贷款增长过快意味着投资可能反弹。
只要流动性过剩依然是困扰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央行使用准备金率这一手段的可能性就不会消失。前期调控的实践表明,发行央行票据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种工具搭配使用,对冲过剩的流动性,是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现实可行的手段。
专家指出,从效果和成本来看,提高准备金率对流动性的影响比加息更直接、有效,比发行央行票据成本更低;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来看,其普遍持有大量高流动性的债券和央行票据。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动用准备金率已具备成为常规性调控手段的条件。并且,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提高准备金率已非“猛药”,仅是回收流动性的一种方式。今年央行曾两次上调准备金率,股市、债市均不跌反涨即是明证。(于力 郭凤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