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在2004、2005年粮食连续两年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夏粮生产又上新台阶。当下秋收作物相继进入收获期,秋粮预计收成怎样?中国的粮食形势如何?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农业部部长杜青林。
今年自然灾害明显偏重
但粮食有望首次实现连续三年增产
记者: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但今年下半年以来干旱、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请问对全年粮食影响如何?
杜青林:今年入夏以来,干旱、台风、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明显加重。就农业灾害而言,创下了五个“历史之最”。一是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伸入湖南等内陆后维持8级风力以上时间为历史最长;二是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的风力是建国以来所有登陆台风中最强的;三是重庆四川部分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四是内蒙古最近又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时间最早、范围最广的霜冻;五是长江中下游及江南稻区稻飞虱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为历史罕见。
据农情调度,截至8月底,全国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粮食810多亿斤,分别比前年和去年全年损失总量多200亿斤和120亿斤。从目前情况看,今年自然灾害明显偏重。
记者: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增产1000多亿斤,据了解,如果秋粮形势看好,将有可能实现连续三年大丰收。这主要归功于哪些因素?
杜青林:今年夏粮又增产148亿斤,早稻基本持平。如果今后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秋粮有望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将首次实现两年增产1000多亿斤后,连续第三年增产。粮食生产之所以呈现稳定发展的局面,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连续下发了三个中央1号文件,支持粮食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三年多来,中央支持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各地和农业部门狠抓政策落实,科技兴粮战略深入实施,促使粮食单产连创历史最好水平。
粮食生产易下难上
近两年粮食增产仍属恢复性发展
记者:粮食生产“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是达到1万亿斤生产能力。这个难度有多大?目前,粮食连年丰收,在一些部门和一部分人中,放松粮食生产的思想有所抬头,比如缩减粮食生产指标等。
杜青林:应当看到,尽管这几年粮食丰收,但总体上仍是产不足需。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粮食生产连续滑坡,到2003年跌至8614亿斤的谷底,相比1998年的10246亿斤下降幅度达15.9%。这两年粮食生产仍属恢复性发展。
“十一五”要实现1万亿斤的目标,难度仍然很大,一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二是淡水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科技难有新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粮价走低带来的负面影响加重;自然灾害的影响趋于频繁。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市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必须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对粮食生产易下难上的客观规律要有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对粮食始终要有忧患意识,始终要坚持立足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始终把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