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到6.5%,这和8月份CPI增幅创下的逾10年最高点相持平。加之近来再次加息预期的增加,引发了对爆发通货膨胀的担忧。但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不会爆发全面通胀。
日前,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总量偏热与结构失衡的问题,基本原因在于相比中国生产力和竞争力上升的速度,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够。他预计年内CPI将维持在5%以下的水平,总体上处于温和通胀的态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和东海证券24日联合发布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也认为,2007年,CPI在食品类和居住类商品价格的推动下逐月攀升,通胀风险日益加剧,但是,价格上涨的结构性、补偿性、成本推动性等特点决定了中国经济近期难以爆发全面通货膨胀。
该报告认为,未来要素市场的改革和进一步的结构性调整,决定了中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结构性的、温和的、可接受的价格上涨。核心CPI仍然在可控区间,政府不应当启动全面的紧缩政策,短期内应当利用行业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措施,控制结构性价格调整的力度。
经济学家普遍的观点是,涨价未必就是通胀。与以前的通货膨胀相比,本次物价上涨有本质区别,仍属于较为温和的通货膨胀预警,可以看作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必然伴随物和价格矫正效应。此次物价上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市场自我调整能力,远非旧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所能比拟,许多商品尚属生产过剩和供应过剩。表现在诸如通信等商品价格,仍在下降。(张子瑞、王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