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人才利用效率不高!安┧抖喽嘁嫔,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人才高消费趋向,成为当下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
”因此“高学历运动”严重浪费了中国人才。(《中国青年报》7月24日)
大量高学历者被闲置被浪费,苦读多年学有所长的博士硕士却从事着与其知识水准不相称的简单劳动,不能人尽其才,于个人、于社会这都是一种很显然的损失,的确很可惜。但是,却不能将这种现象过多归咎于“用人观念”。特别是在企业,老板们没人是傻子,他们只会挑选“性价比”最合适的人才!案呒都脊け炔┦啃剿垢摺,在许多地方早就不是新闻。这说明,所谓“用人观念”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之所以出现“博硕多多益善……”局面,实是由于职场的激烈竞争———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整体态势下,许多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找不到用武之地,只好退而求其次,不得不去竞争那些原本中专生就可以做好的简单工作;谎灾,在就业难的整体环境下,博士硕士已经“性价比”最高。既然如此,哪个用人单位会反将优秀人才拒之门外呢?
所以,这种人才高消费趋向以及由此形成的浪费现象,虽然大可指摘,但又不得不承认:这在当前局面下其实是很正常的。之所以如此,与我们社会当前可概括为“三低”的三种恶性循环有关:经济低质、教育低能、制度低效。
就业不足,证明了我们当前经济发展存在低质的现象。保障就业,哪怕是低效率的就业,原也属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这是考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但我们国家当前维持高增长态势的经济发展,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却每况愈下。最近有这样一组数据流传:20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创造240万个就业岗位;90年代以来,每增长1个百分点却只能创造70万个就业岗位。20年前中国GDP每增长3个百分点就业可增加1个百分点,现在就业增加1个百分点需要GDP增长8个百分点。专家据此总结道:这种无就业增长说明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扭曲。
人才高消费趋势的形成,教育的低能也难脱干系。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本科生水平,大约只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期的中专生。这样作对比或许过激,但当前高等教育泡沫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质量下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本科生写不好一份文案,翻译不了一张外文说明书,绝非天方夜谭。至于现在的大专中专,有许多更是已经彻底堕落,其培养出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其能力让人“不可卒读”。可以说,这也是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的动因之一。
也有相当程度的人才浪费是由于制度的低效,当然,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某些国家机关。诚如《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由于体制不合理,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让猴子去游泳、让鸭子去爬树”的现象的确是有的,甚至还相当普遍。
如此“三低”已经搅和在一起,成为一种不无恶性的循环:由于就业困难,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只好“再上层楼”,将读研当作找工作的跳板;这种状况,又刺激了高校的无度扩张,并对职业教育形成严重冲击;与此同时,这种人才浪费,又使某些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或因无用武之地磨成庸才,或因无法忍受而离去,从而形成一种逆淘汰;还有,由于就业岗位不足,但许多人又需要有饭吃,于是才会形成太多“人才配置多余、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会滋生惰性。
实际上,与世界其他多数国家相比,当前中国的高学历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所以,从人才消费的“高学历运动”中,我们更应该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作出反思,对高等教育的泡沫化作出反思,对党政机关制度建设的迟滞作出反思,而不是过多考虑“学历教育是否过头了”的问题。同时,也不应从所谓“浪费”上过多分析这种现象—————如果只是单纯的浪费,这甚至不是太过严重的事情:如果三个人的活儿就只让三个人来干,剩下的那些人去做什么?势必会造成更严重的失业。
来源: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