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 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人物介绍
孟凡辰博士,1986年获同济大学工科学士学位,后留学德国获波鸿大学经济工程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年加盟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德国总部,2000年成为科尔尼全球副总裁并回科尔尼上海分部工作,是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整合优化、营销管理和售后服务方面专家。2004年被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聘任为副总裁、一体化总经理,负责医院、港口、机场、智能化建筑以及公共设施等五大领域的交叉销售。2005年10月成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兼上海分公司总经理。
欧览月刊:留学德国对您职业生涯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孟凡辰:留学德国的最大收获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全面系统地了解了西方国民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理论及源泉;其次学会了独立、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一个理论难题,寻求科学、逻辑结论并将思考、论证过程全面记载、表述出来;最后,为自己找一个如愿的工作,进入德国精英商业环境,创造了充分必要的前提条件。
欧览月刊:毕业后你加入了美国AT科尔尼咨询管理公司,在德国本土为一家美国跨国公司工作,曾经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怎样克服呢?
孟凡辰:当时我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远低于工作需要。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learning by doing,但我也非常有意识地购买了很多美国股票,由此获得大量阅读英文企业报道、报告的动力。我现在的英文表达、写作能力要远高于德语。
欧览月刊:您在德国工作十年,成为在德国级别最高的中国咨询顾问之一,你曾经体验过所谓的“玻璃屋顶”吗?您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孟凡辰:“玻璃屋顶”即便在能力、贡献、高度透明的咨询界也因主、客观两种原因而存在。首先是你的同僚、上级主观上总有一种部分出自理性、部分出自观念的见解,即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总不应该永远待在德国,理性的判断是:在中国您成功机会更大,公司更需要你;狭隘者则被主导于德国经济、社会不(一定)需要中国精英,德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的观念。如果说我对此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无非就是在经验能力的积累上、在工作的具体成果和质量上始终努力地做到出类拔萃。
“玻璃屋顶”的客观原因,则是我们在这个非土生土长的国度和文化环境中,确实在社会、交际能力上有天生不足。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一开始在科尔尼上班时,曾穿着白袜子,直到有一天我的Mentor(导师——中新网编辑注)把我请进他的办公室予以详细指点。我很幸运一直有很多“知遇之人”不断予以精心教诲。
欧览月刊:据说您在德国下属雇员中以工作作风严厉闻名,是否受德国文化影响的缘故?
孟凡辰:在德国的最后几年,确实因自己对自己要求严而对德国下属也颇少人情味,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回国一、二年后,并为我带来了“德国人”的评价。最近几年,尤其是进入企业界后善于妥协多了。
欧览月刊:管理德国下属和管理中国下属,有什么不同的体验?
孟凡辰:在西门子差别不大,不过东方人重情、西方人重理也完全适用于中国员工和德国员工的笼统对比。
欧览月刊:您咨询过得项目涉及很多并无关联的行业,您怎样看待持续的知识储备以及怎样培养自己宽阔的职业视角?
孟凡辰:我在咨询行业的知识经验积累,确实经历了一个非常全面系统的过程:首先是定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甚至掌握了两种软件,能自己编程序进行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其次是专业(functional)知识、经验、能力的积累,我是先从生产制造领域起步,然后是物流、采购,最后是售后服务;第三个纬度是行业,进入科尔尼的前两年我主要从事化工、制药行业的咨询,然后是汽车零部件,随后是快速消费品,最后是电子、高科技行业。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得出的一个最关键的心得是:不论做什么,都必须在理念、理论、分析、细节把握上刨根问底,必须最大限度地予以穷尽。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