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7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近年频频传出博士生甚至博士生导师自杀的消息,令人叹息不止。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居然成了少数学子的人生终点站,个中原由,更值得深思。
近些年自杀现象更有向大学生、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群蔓延的趋势。仅2005年媒体就报道了多起博士自杀的消息。今年5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董姓女博士,从校园宿舍楼八层跳下身亡。与其他选择轻生的博士相比,董博士的离去更让人惊愕和惋惜。
据人大一名教过董博士外语的副教授回忆,董博士虽然经济拮据、家庭负担较重,但她十分要强,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甚至被一些同学奉为榜样;董博士平日给人的印象比较开朗,与师生的相处也很融洽;尤其是她经过种种曲折,已经顺利找到了一份在大学教书的工作,实在想不通她为什么在临近毕业时选择了轻生。
但没有人清楚在董博士奋斗和开朗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艰辛和无助。据董博士的同学推测,从去年夏天到今年3月,完成毕业论文的压力、养家糊口的沉重负担、特别是屡屡碰壁的求职过程,不仅极大地消耗了董博士脑力和体力,也严重挫伤了她的自信和对未来的希望,她变得越来越沉默,而沉默的背后是对生活的绝望。
董博士的师友后悔没能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其实,在繁忙喧嚣的当代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自顾不暇,很难有空闲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人。像董博士这样要强好学的精英最终选择自杀来逃避压力和困惑,凸显出即便是高学历者在精神和物质上也很难得到来自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和帮助,更不用说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了。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心理学博士指出,研究资料显示,近些年大学中患上精神疾病的人数一直在增多,尤其是临近毕业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当年考上大学或硕士、博士时的喜悦被工作越来越难找的现实粉碎,而找工作过程中处处需要“钱”和“关系”开路的现实更使他们心力交瘁,一些人在重压下难免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不同程度地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另一方面,承受巨大就业压力的学生能从学校、社会乃至亲人那里得到的开导和抚慰十分有限。中国社会向来缺乏关爱生命的传统,大学里除了空洞乏味的“思想政治工作”,很少举办有益于学生精神健康的活动,也缺乏针对学生个人精神状况的专业辅导,使精神苦闷的学生得不到有效帮助。
大学心理咨询机构仍很不健全
目前中国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仍很不健全,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配备也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中国每5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心理辅导员,而且许多心理辅导员其实是政治辅导员,基本不具备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
与同龄人相比,中国高学历的人群的成功欲望更加强烈,因为他们承载着亲友更大的期望。无论是父母、学校还是社会,都鼓励学生要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考出高分,很少顾得上学生的性格、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家庭、学校和社会成了象牙塔里自杀悲剧频发的推手。
去年媒体报道博士自杀消息
2月2日厦门大学一在职博士生上吊自杀
5月7日北京大学数学系一名冯姓博士生
跳楼身亡
6月21日 上海交通大学一博士生从11层实
验室坠楼身亡
8月20日上海一研究所在读博士生孟懿从7
楼跳下身亡
9月14日中国科学院年仅36岁的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茅广军跳楼身亡
10月10日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王然从
病房3楼跳下身亡
(于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