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9日电 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已有很多的研究发现,现代人的活动力少,是造成许多慢性病的原因。研究都建议要维持健康,若想有效提升心肺适能,最好从事大肌肉群韵律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脚踏车等),且运动有以下原则 ─ 要维持“333”计划。也就是每周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60分钟以上、运动心跳到130次/分(或运动强度为最大心跳率的60-90%)。
血管保健对策 少量多次的分时运动
即使是慢步走,天天走一万步的有氧运动,对心血管就是一种保护;不过,对于已经习惯“车开到大门口,坐了电梯就走”,每天可能平均只活动不到两、三千步的民众来说,马上要做到天天走一万步,可能有点困难,甚至相当麻烦,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原来日常生活安排的顺序,这对“怕麻烦”的现代人来说就会变成一种阻力。
不妨从天天走5、6千步开始,这个改变可能是在一天当中,和同事的沟通少用公司内的电脑网路或电话,而增加走到同事位置旁的次数,或是送公文时不搭电梯,而改走两、三层的楼梯,以及回家不太赶时间时,减少搭计程车,多花10~15分钟走到公车站牌搭公车,等习惯了之后,再慢慢增加走动的机会;包括提早5分钟到公司,不搭电梯而改走楼梯上办公室,或是把车停到一点又比较便宜的停车场,花个10几、20分钟走到办公室就够了。
用运动来;ば脑,比起减肥更容易做得到, 现代人的空虚,常喜欢用美食的满足来取代,因此提起要“少吃点美食减肥”,往往要下很大的决心,和只是增加一点活动相比,运动不但比起减肥要容易得多。
在维护健康方面,运动的效果也比减肥更好。两年前由佛罗里达大学针对900位妇女所做的调查发现,体态比较胖,常运动的胖子也比努力减肥维持身材、但又不运动的瘦子来得健康又不易患心脏病。
建议大家多运动来维护健康,就算是没有体力跑步,或是没有时间的人也可以“分时运动”,不见得非得一次把30分钟的运动量做完,因为据哈佛大学在去年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期刊中的研究证实,只要消耗的热量够多,从每天的空暇时间内少量多次的分时运动效果,和一周花3次运动30分钟以上的人一样有效。这个研究是哈佛大学公卫学院流行病学专家针对7307位平均66岁的哈佛校友所做的调查,发现每周只要能够散步的距离能达到4.8里(平均每天散步700公尺;或一周3次1600百公尺)就能降低心血管病的机率达10%。
运动前,做心肺测试
不过在运动前,民众运动前最好做个“心肺运动测试”。检查身体是否有运动受限的原因,评估运动能力,以及找出运动时会出现哪些并发症。
尤其是年过40岁,曾经检查显示血胆固醇过高,或是运动时曾有过心悸、胸口疼痛等情况的民众,要做比起散步更激烈的运动前,最好做个运动测试了解一下健康状况,而已经确定有血管问题但无需开刀的民众,也可经由运动测试检来了解运动中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很少或从未运动过的民众也应该接受运动测试,因为有些人的血管张力不好,运动时可能会产生运动型高血压,也有人则可能会产生运动诱发型气喘,这些患者平常没做过测试前都不会发现问题,往往要做过运动测试才知道。
至于促进心肺耐力的运动,如快走,骑踏车,游泳,慢跑等都是很好的运动,运动强度约以达到心跳130下,时间以20分钟以上为原则,而频率则隔日运动为佳。
另外,训练肌力及柔软度的运动,建议每个主要关节动作都要训练,每个拉筋动作维持10至30秒,反覆3到5次。每次运动应该都要包括暖身运动及和缓运动,运动顺序则从先做暖身操开始,依照“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的原则,从脚趾小关节的暖身活动到踝关节的中关节做起,或者例如用左手碰右脚的大关节活动,约做 5~7分钟后再开始运动,当中运动如慢跑或快走的时间约占15分钟,之后减缓运动强度,再做和缓运动到停止。
对已经发生过心脏病的患者,一定要由医生指示后才能运动。心肌梗塞后的患者运动的强度范围,约在最大心跳准备率的40-85%,经过换算就是休息时心跳加20次的运动强度;做过心导管手术者,则可以承受到比安静时的心跳数增加30次左右的强度。但所有的运动都要在自己能忍受的范围以内,采渐进式增加,千万不可勉强而增加发生危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