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悍然拜鬼,正义又一次被羞辱,良知再次被践踏,善良的人们再次被挑衅。
正如新华社评论所指出的那样:小泉是一国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就已经难说是“个人”问题,他的行为体现出日本政府对那场侵略战争和甲级战犯的态度,代表着日本国家的意志。所以,这是一个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对付这样的事件,政治、外交、学术等方面的手段的确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在这同时,我们亦应重视文化层面的对抗。
小泉拜鬼固然因其身份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但其本质与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编写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为战犯鸣冤叫屈、鼓吹侵略“造福”亚洲等做法亦有相通之处。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拜鬼还是修改教科书、发表种种荒谬言论等,毕竟还不等同于军事的侵略、人身的伤害、经济的掠夺等本身。他们这些做法,更多是为了在下一代人中间培养起一种扭曲的“大和民族精神”,换言之,这可视作是一种欠缺理性和良知的日本式的“民族主义”教育。“民族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对抗手段,甚至是最强的对抗手段。
简言之,我们要通过建立强大的文化氛围,让那些歪曲史实、违背道义的歪理邪说成为过街老鼠,找不到容身之地。
应该说,在从文化层面着手,筑起国人意识中的文化堤防方面,多年来我们做得并不太够。首先是文化产品的“份量”不足。抗战胜利60多年来,虽然我们撰写文字作品、拍摄的影视剧很多,但真正能像《舒特拉的名单》、《战地钟声》、《战争与和平》那样有深远影响的还非常少,非常缺乏能够反映中华民族那段灾难深重历史的史诗性、全景式作品。另外,战争遗迹保存的也不多,祭扫场所很多也不尽理想。甚至,我们也很难看到一份抗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完整名单。因此,抗战虽然只过了60多年,但人们已经常有追思无地的感觉。
其次,就如何认识战争及其影响、认识我们的对手方面,我们的某些观念亦有偏颇之感。譬如多年来,我们许多人欠缺战争胜利者应有的从容自信,特别追求战争受害者的悲情感,对国耻意识的教育很重视,而对国荣意识的培养有意无意地忽略。这导致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产生弱者心态,持久地保持愤怒,满足于对日本人进行一种漫画式的勾勒,追求一种意淫式地快感,以丑化对方获取心理优势,以精神胜利代替了现实的较量。二是对苦难产生疲劳感,并由此生发出一种麻痹心理,对来自彼岸的一切——从电玩到漫画,从工业产品到生活方式,兼容并蓄,却淡忘了竞争的存在。
这种文化层面的欠缺,导致一遇小泉拜鬼这类事情,就只能以愤怒代替一切,往往将理性论战降格为“口水”之争,错失了进一步彻底孤立日本右翼分子的良好机会。
(摘自香港《大公报》;作者:郭之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