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1日电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上半年中国投资呈加快增长势头,创三年来新高。为遏制投资过快增长,有关部门出台系列调控措施。多位学者一致认为,之前的宏观调控已经收到成效,当前宏观经济趋于稳定。也有学者表示,此前的宏观调控对投资打压过度,造成经济增长的“刹车”效应。尽管对目前经济形势判断有所差异,但对于未来的调控政策措施包括货币政策走向,多位学者均认为应以保持稳定为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未来经济形势以稳为主,下一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会进一步提高。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也表示,总体经济向好的方面发展。前一段大家担心的经济过热、投资过热现在看来有所变化。
8月份当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1.5%,比7月份回落5.9个百分点;7月份投资增幅为27.4%,比6月份回落7个多百分点。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刚明认为,宏观调控应该用一个较长的时间使之慢慢慢慢地下滑,而不是赶快用最短的时间让它回到原来的位置。他认为“大起大落”说明调控的思路有问题,表明调控部门掌握“尺寸”不准。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9月10日的2006中国企业高峰会上表示,下半年的宏观调控尽可能不用或少用行政手段,尽可能采用经济、法律手段。
正是由于行政措施在本次宏观调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人们对于投资增长过快可能出现反弹存在担心。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表示,从短期内来讲,宏观调控对银行、地方政府扩张的冲动肯定有一些抑制作用,但是中国的问题在于宏观调控这一阵“风声”之后,可能会有新的反弹。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好的、长期的、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
彭兴韵认为,要推动一些重要的改革,包括银行机制的,而且政府在推动金融机制改革中也应当要意识到金融改革的措施对宏观调控的冲击。
至于未来短期内的宏观调控政策及货币政策,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财政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8月份的金融数据有所好转,处于正常区间,未来政策应保持稳定。张立群认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不会进一步加强,短期货币政策也会大体上保持稳定。汤敏则表示,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目前的态势,并注意观察经济及金融运行态势。
彭兴韵也表示,在短期内,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稳定为好。年内,货币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再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小。此外,从全球商品市场来讲,最近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下降的也比较多。在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纷纷加息的背景下,中国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商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已经降低很多。
汤敏和赵锡军还提醒,现在需要密切关注美国经济的情况。汤敏说,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有可能放缓。他同时表示,美国经济缓慢下滑,对中国经济影响应该不大,可能有助于中国减少出口顺差。(孙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