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6日电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及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实施,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体资产质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大量资产,以及“新老划断”后陆续有大盘股IPO推出,改变了股市的总体资产结构,大幅提高了盈利和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资产比例;而监管部门加强清欠工作,使上市公司被掏走的资产失而复得。
股改以来,股市不断上演的一台大戏,就是大股东大规模地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而且注入价格往往存在一定幅度的折扣。这些资产整体盈利能力较强,可以说是大股东的“心”,一旦注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上市公司也将更用“心”。
据中国证券报信息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股改以来共有214家上市公司涉及资产注入。资产注入使部分公司业绩预期大幅增长,如注入土地资源的冠城大通等;也令一些公司转危为安,如潍坊柴油机厂借股改向S*ST巨力注入潍柴中速机厂的资产,完成了对S*ST巨力的重组,使得暂停上市达数月之久的S*ST巨力得以重生。
招商证券分析师预计,未来将有半数、市值达1~2万亿元的上市公司接纳同等规模的资产注入,按10%~20%的收购定价折扣计算,如此规模的资产收购产生的潜在收益可望达到2000亿元左右,中小股东可望分享其中50%的收益,相关公司将直接获得10%左右的市值提升。
在注入优质资产的同时,剥离不良资产也在进行。据WIND统计,股改以来,逾15家上市公司对其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剥离盈利能力不强的资产,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剥离盈利能力尚可、但与上市公司的主业关系不大的资产,则有利于集中上市公司的资源优势,做强主业。
“新老划断”以来,截至10月12日,两市共有27只全流通股票上市,其中,深市22只,沪市5只;κ幸源笈坦晌,中国银行、中国国航等3家公司总股本均在100亿股以上,中国银行可谓是“超级航母”——总股本达到2538多亿股。而规模更庞大的中国工商银行也即将入驻沪市。
中国国航成立于1950年,中国银行更是成立于上世纪初。漫长岁月中,中国社会沧海桑田,这些公司却经受住了各种考验,逐步成长为如今的大型公司,稳健成长的特征已被时间证明。
另一方面,一些经营不稳健的公司正在退出市场。据统计,股改以来,已有13家上市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而终止上市。这是中国股市新陈代谢机制生效的表现,有利于保证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质量。
在股改实施前,上市公司巨额资金被大股东或其关联方占用是股市的顽症,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因此沦为空壳。为了掩人耳目,少数公司还披露虚假财务数据。不少投资者手握随时可能“缩水”的残缺资产。随着股改的推进,监管部门加大清欠力度,各级政府和上市公司积极配合,上市公司总体资产的完整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据报道,目前已有309家上市公司全部完成清欠,已清欠金额合计204亿元,完成清欠公司的家数已超过70%、清欠金额接近50%,清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批公司因解决了占资问题,经营显著好转,投资者信心回升。(陶。